“浪漫”青年闯贫困村——这位“90后”村支书有话要说

2020-06-30 14:43 来源:新华网

深夜,在贵州省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石门乡团结村,胡躺在村委会的宿舍里,看不到窗外的手指。2016年,23岁,刚从贵州大学毕业,来到团结村当村支书。

“我上大学时,每个人都向往‘北上官’,但我认为去农村也是一种选择,所以我非常浪漫地做出了这个选择。”当时,团结村并没有让胡“风流”。这个地处乌蒙山腹地、云贵交界处的偏远村庄,贫困率高达48%。

"那时,我们村是传统种植,种植土豆,套种玉米,几乎没有经济作物."胡介绍说,由于石漠化地区破碎、土地贫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团结村没有办法“试一试,犯一错”而又经不起折腾,因此必须找到一条合适的工业道路。

经过调查,胡从邻近的中水镇引进并种植了抗寒性较强的紫色大蒜。“现在我们村已经种植了200英亩,每亩产量超过1000公斤。它至少可以卖到每公斤6元,这已经实现了差异化和附加值的提高。”

跟着胡到了村后的山上,只见山坡上堆着七八十个蜂箱,蜜蜂飞来飞去。这是村民罗的养蜂场。“胡支书你来了!我刚卖了三月份的订单,50瓶蜂蜜,每瓶卖180元。”又黑又瘦的罗一提到他的蜜蜂就忍不住激动起来。

胡回忆起养蜂业起步时的艰辛:“2017年,我们争取了5个名额去遵义学习‘活养蜂’技术,召集村民开会,包括食品和交通费用,但没人愿意去。最后,很容易说只有三个人在进行了蜂巢的宣传后感动了他们的心。”

胡解释说,团结村地处偏远,封闭时间长,人们不了解养蜂技术,这不可避免地导致缺乏信心。”当时,罗的二伯罗说,在团结村,蜜蜂不能养一百箱。谁举起一百个盒子,谁就把他送上天空。”2018年,当我看到我的侄子蜜蜂繁殖兴旺的时候,罗也学会了技术。现在他已经养了十多箱蜜蜂,赚了一万多元。

农业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六组硬化道路已经连接起来.在过去三年里,团结村的贫困率下降了45个百分点,并于2019年底成功脱贫。

最近,团结村召开群众大会,通过了农村治理体制改革方案。这源于胡的“心脏病”。在成功“移交”团结村后,他认为改革农村治理体制的时机已经成熟。

“过去,我们的员工没有强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近年来,我们实施了“村委会一户十户”的三级模式,逐步培养了群众的内生动力。现在我们更进一步,希望通过积分管理彻底激发每个人的热情。”胡自信地说。

在过去的三年半里,胡说他变了,少了些冲动,多了些务实,但他说“浪漫”的青春并没有走远。最让他感动的是,他关于团结村的梦想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实现。

“是党的号召让我来这个村子的。履行扶贫承诺也是我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我觉得只要和父母在一起,我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胡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