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的关注是否会降低利率和准备金

2020-06-15 11:3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6月8日,央行在公开市场推出了1200亿元人民币的7天反向回购操作,利率为2.2%。当日,500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券到期,没有反向回购到期。尽管央行没有更新8日到期的5000亿元人民币的中期贷款,但预计本月到期的中期贷款将在6月15日前后一次性更新。具体操作量将根据市场需求和其他条件确定。

央行的这一举措被视为保护流动性的标志,当天政府债券的期货价格全面上涨。因此,市场担心短期内是否会降息。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耀基最近对《中国经济时报》表示,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稳健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和适度”的要求,货币政策的关键是确保疫情过后经济复苏的大局。6月初的连续反向回购操作显示了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的保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指出,5月份央行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均显示,货币政策基调将保持稳定、灵活、适度,流动性供给将略高于实体经济需求,M2和社会金融等金融指标增速将明显高于去年。

中信证券研究与分析表示,央行已于6月8日提前发出通知,因此6月15日的大额多债卷延续相对清晰。央行是否以及何时会选择降息成为关键。央行可能会在近期采取一些措施。有一定的可能性降低最低贷款利率和最低存款利率,但不太可能降低基准存款利率。就时间而言,6月15日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观察节点。

唐建伟表示,复苏期与抗疫期存在显著差异,货币政策不能忽视流动性释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需求长期保持高频率和高强度。在实际需求没有明显积极变化的情况下,短期流动性的过度释放可能会再次迫使基金陷入“闲置套利”和“从非现实到非现实”的境地,给央行监管带来困境。金融援助的压力期过去后,货币政策的作用逐渐调整到与金融等其他政策相协调,共同努力稳定增长和保护就业。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消费物价指数的下跌和美联储维持当前利率也引发了市场对中国是否将降息的讨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随着猪肉价格下跌,消费者价格指数在5月份回到了“第二时代”,符合市场预期。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最近估计,今年下半年的消费物价指数增幅将明显低于上半年,不排除有几个月将降至2%以下。同比平均消费物价指数也将保持在3%以内,不超过政府3.5%的年度目标。低价格为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稳定增长和扩大内需的努力需要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应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目标。下半年货币政策的重点是创新直接触及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为中小微型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下半年降低利率和标准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频率和空间都可能低于上半年。

美联储当地时间6月10日宣布,当前利率将保持在0%-0.25%不变。此外,美联储位图显示,美联储预计在2022年底前将利率维持在当前水平。针对美联储利率调整的又一次“搁浅”,一些专家表示,预计中国不会降低利率

唐建伟指出,央行连续暂停反向回购,对流动性总量的调控逐渐减弱,给市场一种预期政策转变的错觉,5月份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大幅上升。事实上,长期的时间线分析表明,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压力下,疫情的影响可以说是“更糟糕”,国内经济增长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自2017年以来,生产者价格指数一直处于下行轨道,自2017年底以来,国内货币政策的宽松调整一直在继续。在经济稳步增长、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的背景下,放松调整并不意味着政策的转变。年内,M2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和社会金融增长空间,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将继续。

一些机构还表示,今年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很大,包括发行了1万亿元的专项抗疫国债。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更加灵活和稳健,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协调,以保持合理和充足的市场流动性。由于第三季度政府债券的净供应量较大,预计央行不仅会增加再融资贷款的再贴现额度、展期和反向回购,还会通过降低标准帮助市场消化和吸收大规模政府债券发行。此外,美国股市早盘强劲反弹,纳斯达克指数创下历史新高。然而,海外疫情再次爆发的风险依然存在。一旦国际市场的恐慌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影响,货币政策宽松信号的及时释放将有助于稳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