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记者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从4月25日起,由于持续高温和强辐射天气,四川盆地相继出现臭氧污染,26日逐渐形成区域性污染。成都平原、四川南部和四川东北部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截至5月6日,成都已经连续9天受到污染。受弱冷空气影响,成都目前的污染过程于5月7日结束。
4月27日至5月5日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趋势图(上)和比例趋势图(下)
这一轮污染过程是今年以来全省首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区域性臭氧污染过程。它有两个典型特征:污染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大气氧化程度重、强,以及突出的臭氧和颗粒物复合污染。
据了解,区域性高温和强辐射天气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而当地污染物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是一个主观因素。
就客观原因而言,四川盆地今年也出现了第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天气过程。大多数城市的日最高气温超过30。今年5月3日,成都首次发布橙色高温预警,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这是历史上最早的高温。在高温、强辐射和低湿度的气象条件下,非常有利于光化学反应的发生,导致臭氧浓度迅速增加。随着恢复工作和生产逐渐转向稳定和充分生产,社会活动水平加速恢复,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增加。
中国(左)和成都(中)高温分布及高温预警信号示意图
就主观因素而言,随着恢复工作和生产逐渐转向稳定和充分生产,社会活动水平加快,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增加。在污染过程中,大气研究重点实验室观察到,从夜间到清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同步不同程度地增加,峰值浓度分别达到125g/m3、162g/m3和254g/m3,尤其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中低碳烷烃和苯系物的增加尤为明显,表明移动源排放的影响突出。
根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和气象部门联合咨询的结果,成都市受到了5月7日弱冷空气的影响,并伴有降温和降水,污染过程结束。8日降水减弱,风速降低。9日,主要是阴雨天气,5月7日至9日,成都的空气质量预计会很好。